{{lang.login.cancel}}

“从实践走向标准”——第三届6G通信感知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2023-11-16

2023年10月27日,由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IMT-2030 (6G)推进组、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移动通信创新中心、中国通信学会无线移动通信委员会、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6G通信感知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行。(文末附直播回放链接)

今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把感知定义为6G的六大应用场景之一,这是移动通信第一次进入超越连接的领域,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里程碑,6G将把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终极愿景变成现实。未来,6G网络将利用全频段、大带宽、大规模天线阵列、网络多节点协作等能力,提供超高分辨的检测定位跟踪、环境重构与成像、目标动作识别等能力,在支撑极致通信体验的同时,实现智能家庭、智慧工厂、智慧医疗、终极自动驾驶等网络服务场景。通信感知一体化,还将进一步与AI结合,为构建智能数字世界提供数据入口,使能未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6G网络不仅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通道,更是物理世界与智能世界的神经系统。

本届研讨会以 “通信感知一体化,从实践走向标准” 为主题,邀请了业界顶级专家学者作通感一体化主题报告、圆桌讨论、样机展示。此外,会议现场还发布了IMT-2030 (6G)推进组ISAC主题的三个研究报告以及最新一期《华为研究》ISAC专刊(文末附下载链接)。专刊展示了业界同行在通感一体化标准前景、环境感知、理论与算法、应用与实践等方面的最前沿成果。大会由西南交通大学范平志教授主持开场。

西南交通大学范平志教授主持开场

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朱洪波在致辞中指出,通信领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随着6G移动通信网络具有的智慧内生、多维感知、智慧孪生等新功能,智慧感知成为新一代信息网络的发展态势,未来通信系统将把各种社会产业空间中的人、机、物作为对象,解决智能化信息服务需求问题。6G通信感知一体化学术研讨会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面向6G通感一体化智能网络环境,引导大家共建共享协同融合的6G智能新业态。

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朱洪波主任致辞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理事长闻库在致辞中指出,通感逐渐成为一体,“通”和“感”之间应相互资助或者互动,既要“感”的好,又要把“通”做的好。这一过程中,创新始终是核心,只有创新,未来通感才有基础。创新要有产业成果,从知识产权上把创新保护起来,为后续成为标准、成为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加大第三方检验测试力度,作为公平地评价、评估和检验的通感成果的手段。开展创新要有国际视野,要加大标准的力度,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平台为大家开放,支持大家多做贡献,把好的研究成果贡献世界移动通信标准,为人类福祉事业和生产生活的改善做贡献。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理事长闻库致辞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王志勤院长在致辞中指出,通信感知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对6G应用和网络能力的共同期待。IMT-2030(6G)推进组将工作重点从单点关键技术研究转向系统方案的研制,为2025年之后启动6G国际标准奠定基础。下一步研究推进的重心,一是结合国际电信联盟(ITU)重点工作开展通感相关技术指标的研究,定义部署场景、业务模型和指标体系等等,推动形成国际共识;另一方面从系统层面开展通感一体化方案研究工作,同步开展配套的评估测试和性能的验证,加快通感一体化技术的迭代成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通感一体化研讨会平台,推动通感一体从实践到标准,为全球6G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王志勤院长致辞

中国移动研究院丁海煜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6G网络将是通信、感知、计算、AI、安全、大数据深度融合、天地一体全域覆盖的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通信感知一体化作为6G关键技术,赋能网络从传统的传递信息扩展到对世界的感知,将会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场景。应强化网络协同创新、推进基于“网”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的技术理论的研究;深化合作开放的共享、面向标准化推进合作与交流;加强应用生态培育、推动典型场景的“先行先试”,助力通信感知一体化一体化技术和网络真正面向成熟和商用。

中国移动研究院丁海煜副院长致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宏伟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未来感知的重点在于与通信的一体化,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系统框架的约束边界下充分挖掘感知的能力,需要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发掘增值的感知能力和应用价值,这是未来一段时间通感一体需要重点考虑的。二者的融合需要雷达界和通信界的朋友共同努力以加强交叉融合。未来6G网络除了通信和感知以外,还要考虑“算”和“控”,要提升网络智能化的水平,使网络具有感知、推理、决策、行动、评估等要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宏伟副校长致辞

华为无线CTO童文博士在致辞中指出,今年国际电信联盟把感知定义为6G框架的新能力,这是移动通信第一次进入超越连接的领域,毫无疑问是一个里程碑。6G将把万物感知、万物连接、万物智能的终级愿望变为现实。6G感知将上升为6G网络基本能力、基本服务、甚至是基本应用。感知在6G网络是原生的,而不只是优化工具,感知将是6G最核心的服务和应用之一,有网络就有感知,这一能力将是6G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和抓手。

 

本次研讨会的主体议程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趋势报告与IMT-2030(6G)推进组研究报告、《华为研究》ISAC专刊发布

2、“ISAC应用场景及标准化前景”报告及圆桌讨论

3、“ISAC信道、评估与验证”报告及圆桌讨论

4、“ISAC关键技术”报告及圆桌讨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明磊教授在第一部分做了主题为“通信感知一体化关键技术”的趋势报告,报告指出了通感融合的关键场景包括目标检测、定位、跟踪、环境成像和重构、目标姿态与状态的识别等,通感融合的关键问题包括性能指标、信号处理、资源分配、硬件架构等等。未来通感一体化的6G网络可利用网络的分布式孔径、移动终端的虚拟孔径等方法有效地提高成像分辨率。此外,还探讨了通感融合波形、非理想因素、高动态环境成像算法、原型试验验证等通感一体化中的关键问题,概述了业界和团队在通感一体化方面的研究趋势。

IMT-2030(6G)推进组在本次会议期间发布了无线技术子组、需求组,以及网络组完成的总计三个ISAC主题相关的技术研究报告。首先,由华为高级专家王光健代表无线技术组通信感知一体化任务组发布了《6G通信感知一体化评估方法研究报告》,随后,由中国电信研究院移动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总监黄韬代表需求工作组发布了《6G感知的需求和应用场景研究报告》,最后,由vivo公司专家袁雁南代表网络技术工作组发布了《6G通感融合系统设计研究报告》。报告分别介绍了2023年三个工作组针对通感一体化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

IMT-2030(6G)推进组ISAC系列研究报告发布

华为无线研究高级专家陈雁博士代表《华为研究》主编团队,正式发布了《华为研究》ISAC专刊。陈雁博士逐篇介绍了本刊收录的22篇学术论文,涵盖6G ISAC领域的标准前景、环境感知、理论与算法、应用与实践等方面的最前沿研究成果。作者包括华为6G研究团队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工业界同行,现场由陈雁博士代表主编团队为各篇论文的作者代表颁发纪念证书并合影留念。(文末附下载链接)

《华为研究》ISAC专刊作者代表合影留念

在“ISAC应用场景及标准化前景” 研讨环节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首席专家6G总监刘光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移动通信创新中心副主任杜滢、华为无线高级专家何佳、中信科移动创新中心副总经理索士强、vivo通信研究院预研总监姜大洁、中兴通讯资深预研专家蒋创新先后报告了关于ISAC应用场景及标准化前景的最新研究进展。圆桌讨论环节由华为无线高级专家陈雁博士主持,研讨中嘉宾认为,最有可能首先商用的通感一体场景可能包括,无人机跟踪检测等低空经济类广域场景,智慧交通场景,以及入侵检测、姿态识别等家庭类局域场景。嘉宾们普遍认为,蜂窝网络融合感知的最大优势在于7*24小时泛在的基站及终端覆盖,可实时按需提供感知服务,但也存在频谱受限、功率受限等挑战,因此ISAC走向标准之路需要聚焦核心需求和优势,收敛价值场景。此外,嘉宾们也认为通过环境感知和重构带来的静态或统计类信道信息,可以辅助提升通信性能或降低开销,而实时感知信息辅助通信则需要考察与现有导频机制的效果区别。在讨论与传统感知设备的关系时,嘉宾们认为通感一体的网络可与摄像头等其他传统传感设备形成补充,实现多模态融合感知。在标准化挑战方面,圆桌嘉宾们则针对感知辅助通信的增益、通感融合的干扰管理、多点协作、指标评估方法、波形设计等观众关注度较高的标准化问题展开了研讨。

在“ISAC信道、评估与验证” 研讨环节中,北京邮电大学张建华教授、华为无线高级专家余子明、上海交通大学韩充副教授、诺基亚上海贝尔总监高飞、罗德与施瓦茨中国区高级总监金海良、oppo研究院资深通信标准专家沈嘉围绕ISAC信道建模、评估方法、样机验证的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ISAC信道中的确定性与随机性混合建模方式、感知目标的多散射中心建模等特性。随后的圆桌讨论由华为无线高级专家李剑博士主持,讨论了如何开展混合随机性与确定性的信道建模、信道模型的标准化需求、信道测量与仿真方法等业界高度关注的问题。研讨中嘉宾认为,ISAC信道模型的标准化要兼顾仿真的工作量与模型的准确性,随机与确定混合的信道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折中方式。ISAC信道标准化节奏方面,要根据业界关注的感知用例逐步开展标准化,早期标准版本应充分考虑后期兼容性,支持后续版本面向新用例增加新特性。

“ISAC关键技术”研讨环节由清华大学牛志升教授主持,北京邮电大学冯志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陈智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刘凡老师、东南大学杨杰老师、浙江大学杨照辉老师、中科院张扶桑老师先后报告了ISAC基础理论、太赫兹ISAC、成像与通信一体化、光学启发ISAC、泛在感知、ISAC理论性能极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随后的圆桌讨论由清华大学牛志升教授主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明磊教授加入讨论。嘉宾们讨论了一体化波形设计、感知辅助通信、网络多节点协作感知、人工智能服务感知、雷达经典算法的借鉴方法等技术问题。现场还邀请观众进行了提问,问题包括如何开展低频多节点协作、非视距场景感知方法、如何利用环境信息反哺通信网络设计等,冯志勇教授、陈智教授、杨照辉研究员分别针对观众提问发表了观点。

此外,继承第二届研讨会引入的ISAC原型样机展示环节,本次研讨会也邀请了国内学术界和工业界多个ISAC原型验证样机展示,展出单位包括华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楠团队)、罗德与施瓦茨、vivo、东南大学(曾勇团队)、北京邮电大学(张奇勋团队)、北京交通大学(何睿斯团队)、中兴通讯等,演示内容包括环境重构使能数字孪生、高精度成像、通感模拟验证平台、车路协同感知、室内移动目标检测定位性能实测等。(演示视频请见文末直播回放链接)

最后,研讨会由范平志教授和牛志升教授联合致闭幕辞。两位教授总结道,ISAC的标准化首先要聚焦场景,对复杂的技术方案做减法;要扩展研究视野,借鉴光学、视觉等其他领域的感知方法,探讨实现多模态融合感知;业界各单位应共同努力,推动更多频谱用于感知,通感一体化最终将走向大家所期待的目标。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将进一步凝聚业界在通感一体化领域的标准化与产业化共识,激发通感一体化领域的创新活力,向通感一体化在未来6G标准中的落地迈出坚实一步。

参会嘉宾合影

 

 

研讨会直播回放链接(黄大年茶思屋网站直播平台)
https://www.chaspark.com/#/live/929202688092827648

《华为研究》ISAC专刊下载链接

中文版:https://www-file.huawei.com/-/media/corp2020/pdf/publications/huawei-research/2023/huawei-research-issue5-cn.pdf

英文版:https://www-file.huawei.com/-/media/corp2020/pdf/publications/huawei-research/2023/huawei-research-issue5-en.pdf

 

{{language === 'zh' ? '附件' : 'Annex'}}
  • {{item.name}}